上班族平时耗体力 假日登山别太冲

 



上班族平时耗体力 假日登山别太冲

图/本报数据照片

台湾高山举世闻名,3千公尺以上高山约268座,台湾仅3万6千平方公里有这样多的山,全球独一无二,台湾的高山林相丰富、风景优美。
一般民众对于登高赏美趋之若鹜,视登山为全民运动,然而毫无准备就率尔上山,造成许多高山症的病人,特别是科技的新贵更是如此,使社会损失了许多人才。
就医疗而言,人体在结构与生理上,并不全然能够适应高度上升的变化,往往在快速爬高之际,就出现「高山症」。
高山症是因登高所产生的症状,包括头痛、头晕、失眠、恶心、呕吐、厌食、身体虚弱、咳嗽、气喘、呼吸困难、皮肤发绀、步态不稳、意识不清等,都是在高山环境里所产生的症状,随个人而不同。
肺、脑血氧不足 意识昏迷
高山症包括急性高山病、高山肺水肿、高山脑水肿等,主要致病机转是低压与低氧环境所造成,在爬高山时,环境中氧气分压随高度而递降,在压力下降的同时,体内气体容积,液体通透性也跟着增加。
人体对高度也有生理代偿,包括过度换气呼吸、肺动脉压随之升高及红血球生成及微血管数量慢慢增加等,这样的反应是因应环境变化,以减少身体病变。空气中氧气下降,就会造成组织缺氧,进而造成肺、脑血氧不足,进而头痛欲裂、呼吸困难或意识昏迷等。
高山症是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新的旅游警示疾病之一,对于旅游或登高超过3千公尺以上的地区,要特别注意高山症的发作;发生率最普遍的地区,包括大陆青康藏高原、秘鲁高原等。去这些地方旅游的人要有心理准备,也要接受身体适应的特别训练。
高山意外 迷路、失温最多
根据台湾研究,高山症约占高山意外事件约4%,高山意外则以迷路与失温最多。急性高山症常发生于3千公尺的高山之上,多发生于登高第一天之初的6至9小时内,若快速登山,约50%会产生急性高山症,这是因为在低压缺氧的高山环境里,上升速度超过身体适应能力的缘故。
若是登高上升速度快过适应速率,容易发生高山症症状。高山症发作危险因子,包括上升速度、到达高度、个人身体状况、体力消耗等,原则上避免上述危险因子,即可减少发作频率。
许多科技新贵,日夜忙于工作,体力消耗过度,假日有如拚命三郎般快速登山,很容易让自己身陷危机。高山上的团队,如何互助与互救很重要,除了疾病认知,危险预防、紧急救护的启动,都会影响救援的成功与否。
启动空中救援有时是必要的,但救援成功则决定于气候与起降吊挂的可能性,救援失败就是生命的代价,即使成功,社会资源的耗费也不可谓不巨大。
高山症最基本的治疗,就是「下山」,就是下降高度,而下降高度要跳脱等待飞机救援或原路回去的模式,有时必须直接从山崖下降,但要以安全为原则。
另外就是给氧气,原则上小罐装的氧气不够用,在初期救援就不用考虑,不过如果是救援队伍,就必须要配装氧气瓶上山;再则就是保暖,防止失温造成意外。
空中、地面救援 同时进行
一般登山客要准备止痛药物及高山症预防用药,如丹木斯等,急性高山症已经进行到高山肺水肿或高山脑水肿,任何口服药物可能因病人呕吐而失效,这时生命就有危险,空中救援与地面救援要同时进行。
团队登山中,若有队员出现症状,但无法判断是否为高山症,最简单的方式,便是假设所有症状都是高山症症状,但症状不因登高而加剧,可以排除高山症,若是呼吸困难、步态不稳或意识昏迷,则需启动立即救援机制。
原则上,队员中有人得到高山症,决定队伍前进与撤退一样的重要,千万不要让高山症患者一人在山屋中,这样有可能就此造成悲剧。 小文件/高山症
人体在高海拔状态所产生的急性或慢性病理性症状,常出现在登上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。
一般来说,常见的高山症症状,早期包括倦怠、全身无力,在费力登山时症状加重,严重者头痛、失眠、持续心跳加速、恶心和呕吐等。
高山症经常伴随组织水肿,包括轻微的视网膜出血和周边肢体水肿等,如果出现肺水肿和脑水肿,就有致命危险。
  该文章《上班族平时耗体力 假日登山别太冲》由网友『情与老歌』投递本站,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和站长联系处理!另: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,仅供参考,请读者自行研判!